莫做那徒有虚颜的绣花枕头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书桌上,我合上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,封皮上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——那是某位网红作家的新作,宣传语铺天盖地都是“颜值与才情并存”,可当我翻开内页,空洞的文字如褪色的绸缎般无力地垂落,那些堆砌的辞藻下不见思想的筋骨,只余下浮华的躯壳,这一刻,我忽然懂了什么是真正的“徒有虚颜”。
人类对美的追逐本是最朴素的天性,原始人在骨头上刻下第一笔图案时,或许只是为了记录猎物的数量;古埃及人用天然染料绘制壁画,不过是想留住神明的模样,那时的美,像山涧清泉自然流淌,是生命力的外显,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,陶罐上的指纹、青铜器上的云雷纹、丝绸织物上的经纬线,每一道痕迹都镌刻着创造者的体温与心跳,美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始终与实用共生,与精神同频,如同并蒂莲般根植于生活的土壤。
可当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快,我们却渐渐迷失在表象的光晕里,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本是祭祀礼器,其庄重的造型承载着对天地的敬畏;到了后世,有人却只盯着上面的鎏金装饰,忘了它曾盛放过祭酒的庄严,就像那个捧着金杯却看不见其中美酒的人,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事物的外在包装上时,那些真正珍贵的内在价值便如晨雾般悄然消散,现代社会更甚,整容医院的灯光彻夜通明,直播间里的滤镜越调越浓,某些人精心打造的“完美形象”,不过是用玻尿酸堆砌出的海市蜃楼,他们像极了节日里挂满彩灯的塑料树,远看流光溢彩,近看却没有半分生命的温度。
历史的长卷早已写满了警示。《韩非子》里“买椟还珠”的故事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:楚人献宝,郑人见匣雕镂精美竟舍弃珍珠,这看似荒诞的选择,恰是人性弱点的真实写照——我们太容易被华丽的外壳蒙蔽双眼,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,现实中这样的“郑人”从未绝迹:有人为了明星同款包包节衣缩食,却不愿花时间充实大脑;有人执着于社交平台上的点赞数,却对真实的生活视而不见;更有企业将巨额资金投入包装营销,却让产品质量每况愈下,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上演现代版的“买椟还珠”,用虚假的繁荣掩盖内在的贫瘠。
自然界早有最生动的启示,春日里最早开放的往往是杏花桃花,它们用艳丽的色彩吸引蜂蝶,却因缺少坚实的枝干难以抵御风雨;而傲立雪中的寒梅,看似朴素无华,却在冰天雪地里绽放出沁人心脾的清香,植物尚且懂得内外兼修的道理,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该明白:真正的美丽从不是浮于表面的脂粉气,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书卷气、沉淀在岁月里的阅历感、融进血液中的责任担当,就像青瓷经过高温烧制才能呈现温润光泽,璞玉必须历经打磨方能成为美玉,人的修养也需要在知识的浸润、实践的锤炼中慢慢养成。
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回望,那些真正被历史记住的面孔从不是靠容颜取胜,王昭君出塞时的素面朝天,反而让她的大义更加动人;苏轼即便鬓角染霜,依然能用豁达的胸襟写出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千古绝唱,他们的美不在皮相而在风骨,不在一时而在永恒,今天的我们拥有比古人更丰富的物质条件,更应该追求有深度的美、有内涵的美,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修饰外表上,不如多读几本好书滋养心灵,多经历些世事磨砺意志,多帮助他人传递温暖,毕竟,再精致的面具也终会老去,唯有丰盈的内心永远年轻。
暮色渐浓,我轻轻抚过桌上那本华而不实的书,月光爬上窗棂,在书脊投下细长的影子,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,会有新的畅销书摆上书架,但那些真正能照亮心灵的文字,从来都不需要靠华丽的外衣来证明自己,愿我们都能挣脱“徒有虚颜”的陷阱,做一棵根系深扎大地的树——既有向上生长的力量,又有向下延伸的定力,在时光流转中活成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like.hk858.cn/posta/10061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